长期以来,以重疾险为代表的健康险都是人身险市场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代理人团队赖以生存,保险公司赖以积蓄内含价值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市场认知度、接受度最高的险种之一。也因此,健康险也成为了过去10年保费增速最快的险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
然而进入到2021年,尤其是旧定义重疾险彻底退出市场之后,健康险始料未及的“触礁”了,虽然以惠民保为代表的医疗险增速依然迅猛,但是贡献最多保费的重疾险却快速陷入低迷且一直持续至今,从行业交流数据来看,2021年至今,重疾险新单保费增速都低于-30%。
全行业的人都在苦苦思索:无论是从保险深度、密度等指标来看,还是从社会监管对于商业健康险的期许来看,这一市场都远未饱和,但为什么就是卖不动了?
麦肯锡最新报告《奋楫正当时:中国商业健康险的挑战与破局》(以下简称《报告》)对业界最关心的健康险破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详细回答。
麦肯锡在《报告》中表示政策支持下的商业健康险增长空间广阔,当下困局,根源还在于供需双方存在结构性错配,以至于无法有效激发市场需求,同时,保险公司核心能力建设仍有不足,也是困局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分析出发,结合对保险发达市场典型体系、典型机构在发展商业健康险方面的观察,麦肯锡最终为国内险企破局商业健康险指出三大方向:
医险融合,提价值
科技赋能,增效率
多方合作,扩覆盖
以下就是摘编自《报告》的详细内容: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现状与困局在不同客群中的表象与成因均有所差异。目前市场上购买商业健康险主要有两类客群:一是寻求医疗支出保障的客群,二是追求优质医疗服务的客群。对前者而言,商保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冲医疗支出风险,减轻医疗费用压力;而后者则更倾向于通过购买商保获得更好的就医环境、更优的就医服务、更快的就医流程。
针对寻求医疗支出保障的客群,有三大原因导致健康险发展不充分:
1.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商业健康险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医疗费用成本总体较低、灾难性医疗支出概率较小,导致居民购买商保的意愿不够,动力不足。同时,受限于市场教育,大多数居民对基本医保的保障范围以及商保的额外保障功能缺乏应有的了解。
2. 从供需匹配来看,当前市场产品供给无法有效激发潜在需求。目前主流健康险产品普遍存在“保健康人不保非标体”、“保医保内不保医保外”、“保短期不保长期”等错配现象,最需要得到保障的人群往往难以有效参保。
3. 从供给端来看,为规避赔付风险,保险公司核心能力不足导致其不得不主观筛选可保人群。因商业健康险经营时间短、数据积累不足,受制于中国医疗服务供给端发展不充分等原因,目前保险公司普遍缺乏与医疗服务体系深度融合、精细化风险管控、精准捕捉细分客户需求等核心能力,导致其从源头上难以开发出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
针对追求优质医疗服务需求的客群,虽然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为医疗服务升级付费,但此类需求数量仍然有限,未能有效扩大商业医疗险规模。中国高端医疗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1%。究其原因,从支付能力上看,高收入的高端医疗消费人群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较低;从支付意愿上看,中国高端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公立医院仍是绝大多数居民寻求医疗服务的首选。
除此之外,中国医疗系统自身的一些特点也为商保发展带来了挑战。譬如,基本医保的参保人群与商保保障人群大量重叠,保障待遇边界不清晰;医疗服务提供方以分散的公立医院为主,商保公司对其影响力有限;医疗健康数据基础相对薄弱,且缺乏整合的结构化数据平台等。
针对上述分析,《报告》最终给出险企推动商业健康险破局的三大解决路径:
路径一
从核心诊疗全面延伸,探索医险融合新模式
在现阶段的中国医疗生态中,商业健康险主要扮演着支付者的简单角色,绝大部分医疗赔付资源集中在治疗环节,尚未实现事前预防和事后管理的全健康旅程覆盖。同时,医疗保险结算往往较为被动,在医疗服务方案的制定与执行中参与度低。为摆脱其价值创造有限、生态影响不足的困局,商业健康险公司应积极从今天的点状布局横向沿患者健康旅程、纵向沿医疗服务网络延伸,打造贯穿全医疗生命周期的 “产品+服务”。
横向沿患者健康旅程延伸,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
健康管理服务可为保险公司创造两类价值。
一是医疗价值:通过专业的、预防性、主动性的亚健康及慢病患者干预,有效降低潜在疾病的发生风险,延缓疾病进展,合理控制赔付成本;
二是服务价值:通过提供兼具专业性和服务性的医疗管家式体验,满足、协调与客户健康相关的需求(如饮食、药物使用咨询等),增加用户触点,助力获客加保。在此基础上,健康险公司还可定期与用户开展互动,筛选并积累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宝贵健康数据,为后续产品创新和运营提升创造抓手。
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支付方由于自身定位存在差异,对价值创造的核心诉求自然有所不同。
美国的商业保险体系十分成熟,且医疗成本压力主要由险企承担,因此,降低赔付成本是险企最主要的诉求。
考虑到美国商业保险多为团体险,如果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