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华保险年报出炉,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1年业绩图鉴完全揭开完整面纱。3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2159.58亿元,同比降低14.41%,日均赚约5.9亿元。
在负债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以及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上市险企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长持续承压,财险板块正在加快发展非车险业务。业内人士认为,代理人队伍转型并非易事,何时迎来收获期取决于宏观环境和公司的努力;产险领域,非车险业务较快增长,加之车险业务重回慢增长通道,头部财险公司的未来增长可期。
执行“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投资拉动净利润增长
北京商报记者统计,2021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达到2159.58亿元,同比降低14.41%,平均每日合计净赚5.9亿元,同比减少14.17%。
具体来看,中国平安(601318)归母净利润达1016.18亿元,为五家公司榜首,中国人寿净利润为509.21亿元,同比增长1.3%。此外,中国人保(601319)、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净利润增速均高于7%,分别实现净利润216.38亿、149.47亿元、268.3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8%、4.6%、9.2%。
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普遍增长得益于投资收益,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5家险企的总投资收益合计为5720.16亿元,5家险企总投资收益均大于或等于4%,净投资收益率均大于或等于4.38%。
以中国人寿为例,2021年,中国人寿实现净投资收益1887.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6.0%。净投资收益率达4.38%,较2020年上升4个基点。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2140.57亿元,同比增长7.8%。
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对此分析指出,险资投资主要集中于债券投资和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的权益类投资,2021年股市震荡,利率下行趋势明显,上市险企在这种背景下取得的投资收益还是不错的。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各险企资产配置策略发现,多家险企均坚守“哑铃型”配置,即选取风格差异较大的两类投资产品进行组合。比如,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邓斌表示,中国平安的投资资产配置是“双哑铃”结合,是非常稳健的。对于“双哑铃”,邓斌解释称,第一个哑铃的一端是长久期的投资利率债配置,使得现金流的匹配非常稳健,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性稳定性非常强。另一端是风险资产,包含不动产、权益类资产。而在风险资产中,又有一个小哑铃配置,一端是高分红的稳健型的价值型投资,另一端是追求增长型的投资。
谈及2022年投资板块的后续配置,各家险企均表示要加仓权益类投资。如中国人寿总裁助理、首席投资官张涤表示,从估值的角度,经过前期的调整,权益的估值已经落到了长期中枢之下,配置价值在慢慢显现,从股债的配置价值上能慢慢发现长期投资的权益价值,所以对于长期投资而言,估值角度已经达到了左侧加仓的条件。
寿险新业务价值普遍下滑,代理人队伍清虚提质进行时
与投资端不同的是,各大险企的人身险业务承压依旧,寿险新业务价值普遍下降。
从寿险经营表现来看,2021年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寿险原保费收入合计为1.55万亿元。五大上市险企的寿险新业务价值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21年,处于转型攻坚期的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连续三年下滑,为134.12亿元,同比下降24.8%。人保寿险新业务价值为32.27亿元,同比下降40.6%。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转型攻坚期的上市险企寿险领域,一面是寿险新业务价值表现不佳,另一面是寿险代理人加速清虚。太保寿险月均营销员数量下降近三成至52.5万人。人保寿险“大个险”营销员已从2020年的41.42万人下滑至2021年的18.59万人,直接“腰斩”,而平安寿险、中国人寿的代理人数量也出现了下滑。
对于各大寿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代理人数量均出现了大幅下滑的原因,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主任郭振华表示,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宏观经济增长率下行、疫情原因导致国民收入不稳定性大幅增加、主力险种重疾险的市场拥有量接近饱和等,人们对长期人身险的需求有所下降,长期人身险业务不如以前好做了。
近两年来,代理人流失成为现象级话题,目前,头部寿险公司纷纷打造专业化队伍。具体来说,平安寿险欲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绩效、高品质”的“三高”代理人队伍,来推动寿险转型。中国人寿的销售布局是“一体多元”的体系,个险板块持续聚焦价值创造,包括银保、团险和健康险业务的多元业务板块聚焦专业经营、提质增效、转型创新,与个险板块协同发展。
从“质”的变化来看,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代理人渠道通过实施队伍分层精细化经营,人均产能有效提升,2021年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超22%。新华保险个险渠道月均人均综合产能2725元,同比提高4.1%。太保寿险2021年CG(顶尖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