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保险知识

保险营销人员的一些误导手段

1933 网络整理 来源: 亲民保 2019-06-18 11:01:59

我们在于保险人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对方设计的语言陷阱之中,之后想要后悔的话都来不及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提前掌握他们最擅长的几种误导方法。

 

  大部分消费者在保险购买的过程中对保险都不甚了解,保险营销员在向客户推销时为了达到营销效果,往往会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如果营销人员说购买保险可以先签字再看条款等,此时您需多加注意。

 6月14号 (17).jpg

  误导一:先签字,条款拿回去慢慢看

 

  “您先签字,条款可以拿回去再慢慢看。”前不久,南宁市民小刘买了一份商业保险,填写投保单时,业务员让她在指定地方填信息并签名。因为和业务员比较熟,小刘没细看便照做。缴费几天后,业务员送来保险合同和发票,小刘又没看,随手放进了抽屉。两个月后,她仔细看了条款却傻了眼:自己所投的是养老型保险,并非当时自己想买的重大疾病保险。由于已过10天的投保“犹豫期”,此时退保,损失肯定不小。小刘唯有自咽苦果。

 

  提示:保险条款是保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晰地告诉消费者保什么、不保什么,什么能赔、什么不赔。如果是首次投保,最好还是花点时间认真阅读,确认了解清楚条款之后再签名。尤其是其中的免责条款,更要逐字逐句阅读清楚。

 

  误导二:回访时,全部回答“是”

 

  南宁消费者张女士通过朋友买了一份保险。朋友告诉她,保险公司会有例行的电话回访,让她全部回答“是”或“清楚了”就可以了。在接回访电话时,她按照朋友的要求进行了回答。一年后,收到保险公司的红利通知时,张女士发现收益太低。翻出合同,她发现合同里已说明,收益都是预期的,只能保证最低利率。

 

  提示: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是了解投保过程销售人员是否存在误导、欺骗等违法行为,因此一定要认真接听。回答“对保险保障范围、免责条款、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犹豫期权利是否了解”等问题,一定要想一想再回答。对所询问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必须明确提出,并要求公司派服务人员重新解释。

 

  误导三:健康告知书全部选“否”就行了

 

  朱先生在阅读保险条款时发现,有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保险营销员告诉他,健康告知书全部勾选“否”就可以了。朱先生有些担心,投保人有如实告知健康状况的义务,假如全部勾选“否”,日后理赔是否会留下隐患?

 

  提示:如果营销员诱导消费者不如实告知,不顾事实全部勾选“否”,消费者应更换销售营销员并举报他。因为,投保时不如实填写 “健康告知书”,或者提交虚假的体检报告,都可能会被当作隐瞒病情、病史,在出险时可能会被保险公司拒赔,甚至还可能拿不回保费。

 

  误导四:保费跟存款一样,可随时支取

 

  袁先生前些天拿一笔闲钱去银行存,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并称该产品收益高,“跟存款一样,可随时支取”。购买后回到家,他才发现所买的是理财型保险,有一定的投资时间限制。

 

  提示:保险不是储蓄,保单不是存单。保险理财产品真正的“卖家”是保险公司,如提前退保,所退回的钱(保险单上称为现金价值)有可能少于已交的保费。消费者投保前应详细了解退保损失,要求营销员详细说明。当发现营销员把保险产品当作存款来推荐时,应及时向保险监管部门举报。

 

  保险在投保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需消费者注意,如果您购买保险时仅仅听从营销人员的建议,很容易进入投保误区。为了安全起见,投保者应该提前对保险知识做相关了解,不要片面听从营销人员的建议。

 

  这些都是保险营销人员在为我们介绍保险的时候最擅长使用的几种误导手段,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这样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猜您喜欢
保险代理人 更多>>